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24日 星期日
2011年7月23日 星期六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菁寮教會
住 址: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39號
創見年代:一九三七年
電 話:[06]6621989
牧 師:吳秋安
菁寮教會:
在一九二七年,八掌溪南端之台南縣 後壁鄉偏僻農村白沙屯,有村民 李萬府 先生和 呂子壁 先生等,因病至台南新樓醫院就醫痊癒而歸主,並將基督的信仰帶回鄉里,引領許多人信主。當時因村裏沒有教會,每逢主日都得長途跋涉到鹽水教會參加禮拜,若 遇雨天八掌溪溪水暴漲,就不便出門涉水去參加禮拜。為解決上述問題,便向鹽水堂會磋商,在菁寮村分設佈道所,從事開拓佈道事宜。當時鹽水堂會認為人才不足 未能允許,後來 李萬府 先生等諸信徒與在菁寮開設醫院的 阮受 先生商議,決定租用菁寮衙門旁之 黃國俐 先生的住宅為聚會所。一九三二年經嘉義中會同意為中會直轄支會,並派兵 明妥 先生為本支會之首任傳道師牧養羊群。一九三七年本會信徒 阮受 先生,奉獻菁寮村三九號之土地為建堂用地,聖殿於同年建設完成,並舉行聖殿獻堂禮拜。由於教勢日進,一九四五年從事第二次建堂工作,並於同年完成。一九五 一年經中會接納烏,正式升格為堂會。一九六一年與白河教會共同開設後壁教會。一九六二年決議重建聖殿,但因土地分割的問題而耽擱,於一九七三年才重建完 成,同年 八月廿二日 舉行獻堂及設教四一週年感恩禮拜。一九八二年設立菁寮幼稚園,一九九一年完成兩層之鋼鐵架構的教育館,作為幼稚園教室。
資料引用:菁寮教會
創見年代:一九三七年
電 話:[06]6621989
牧 師:吳秋安
菁寮教會:
在一九二七年,八掌溪南端之台南縣 後壁鄉偏僻農村白沙屯,有村民 李萬府 先生和 呂子壁 先生等,因病至台南新樓醫院就醫痊癒而歸主,並將基督的信仰帶回鄉里,引領許多人信主。當時因村裏沒有教會,每逢主日都得長途跋涉到鹽水教會參加禮拜,若 遇雨天八掌溪溪水暴漲,就不便出門涉水去參加禮拜。為解決上述問題,便向鹽水堂會磋商,在菁寮村分設佈道所,從事開拓佈道事宜。當時鹽水堂會認為人才不足 未能允許,後來 李萬府 先生等諸信徒與在菁寮開設醫院的 阮受 先生商議,決定租用菁寮衙門旁之 黃國俐 先生的住宅為聚會所。一九三二年經嘉義中會同意為中會直轄支會,並派兵 明妥 先生為本支會之首任傳道師牧養羊群。一九三七年本會信徒 阮受 先生,奉獻菁寮村三九號之土地為建堂用地,聖殿於同年建設完成,並舉行聖殿獻堂禮拜。由於教勢日進,一九四五年從事第二次建堂工作,並於同年完成。一九五 一年經中會接納烏,正式升格為堂會。一九六一年與白河教會共同開設後壁教會。一九六二年決議重建聖殿,但因土地分割的問題而耽擱,於一九七三年才重建完 成,同年 八月廿二日 舉行獻堂及設教四一週年感恩禮拜。一九八二年設立菁寮幼稚園,一九九一年完成兩層之鋼鐵架構的教育館,作為幼稚園教室。
資料引用:菁寮教會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我喜歡的上線遊戲
Facebook(非官方中文名稱:臉書、面書或非試不可、非死不可)是一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於2004年2月4日上線。截至2010年7月Facebook擁有超過6億活躍用戶,用戶可以建立個人專頁,添加其他用戶作為朋友並交換資訊,包括自動更新及即時通知對方專頁。此外,用戶可以加入各種群組,例如工作場所、學校、學院或其他活動。Facebook規定至少13歲才可註冊成為用戶。Facebook的創辦人是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Facebook的名字是來自傳統的紙質「花名冊」。最初,Facebook的註冊僅限於哈佛學院的學生,而從2006年9月11日起,任何用戶輸入有效電子郵件位址都可申請。
資料引用:Facebook
但Facebook雖然好用,但它本身也潛藏著許許多多的缺點,就好比facebook因他的開放性,雖然方便,卻也引起對隱私權的擔憂,只因為你發佈的任何東西任何文章、感想,大家都看的到,所以當然沒有隱密性,只要人有心,想要得到你的資料不是一件難事。
雖然有一些人把它當作遊戲網站來看待,但它的方便性,凡用過的人都知道,方便在於及時、快速、方便,手機也可連上它,經由Facebook,可以認識國外內朋友。
總之它是一個方便的網站 。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自轉車店
創店年代:1926年
電 話:〈06〉6621─272
地 址:後壁鄉菁寮村67號
內容簡介:
本店由黃添丁於大正15年〈1926〉創立。黃天盯自台南市拜師學藝後變板回菁寮開店,最初以販售武車〈載貨〉及文車〈阿禡淑女車〉為主。
黃添丁次子黃協成〈現年79歲〉16歲時就一面種田、一面隨父親學習修理腳踏車的技術,在1954年承襲父業。黃協成接手後零件配備與材料的種類逐漸增多,大多前往鹽水或新營等地向大盤商取貨,也有車販到店裡來兜售零件;至於車價與輪胎,則遠至台南市訂購,利用火車載貨到後壁火車站,再到車站取貨。
早年的腳踏車是主要交通工具,加上黃協成待人誠懇,組裝技術及服務品資又好,使本店成為當時4家車店中營業規模最大的一家。
到了戰後初期,腳踏車猶屬移品地方仕或富裕家庭喜歡以新腳踏車當作嫁妝,以彰顯娘家疼惜女兒及愛護女婿之情,菁寮又是商業中心,自轉車的生意愈來愈好,最盛之時每月約可售出30輛車。
到了60年代未、70年代初,機車出現了,自轉車行業逐漸走下坡,之後大型量販店又加入腳踏車銷售行列,受其售價低廉的影響,店裡的生意更大不如前,現在店內雖能仍陳列著新款自行車,但銷售裝況已不如往昔,主要仍以做維修服務為主,例如捕胎、換胎,或更換鏈條、煞車系統、椅墊等。
走過80幾年歲月,老店雖不再獨領風騷,但堅守崗位的黃協成及喜歡群聚於此泡茶聊天的老農民,形成一幅飽含人情味的農村生活景像。
資料引用:自轉車店
電 話:〈06〉6621─272
地 址:後壁鄉菁寮村67號
↑著是進成自轉車店的裡面
↑著是地上的招牌
內容簡介:
本店由黃添丁於大正15年〈1926〉創立。黃天盯自台南市拜師學藝後變板回菁寮開店,最初以販售武車〈載貨〉及文車〈阿禡淑女車〉為主。
黃添丁次子黃協成〈現年79歲〉16歲時就一面種田、一面隨父親學習修理腳踏車的技術,在1954年承襲父業。黃協成接手後零件配備與材料的種類逐漸增多,大多前往鹽水或新營等地向大盤商取貨,也有車販到店裡來兜售零件;至於車價與輪胎,則遠至台南市訂購,利用火車載貨到後壁火車站,再到車站取貨。
早年的腳踏車是主要交通工具,加上黃協成待人誠懇,組裝技術及服務品資又好,使本店成為當時4家車店中營業規模最大的一家。
到了戰後初期,腳踏車猶屬移品地方仕或富裕家庭喜歡以新腳踏車當作嫁妝,以彰顯娘家疼惜女兒及愛護女婿之情,菁寮又是商業中心,自轉車的生意愈來愈好,最盛之時每月約可售出30輛車。
到了60年代未、70年代初,機車出現了,自轉車行業逐漸走下坡,之後大型量販店又加入腳踏車銷售行列,受其售價低廉的影響,店裡的生意更大不如前,現在店內雖能仍陳列著新款自行車,但銷售裝況已不如往昔,主要仍以做維修服務為主,例如捕胎、換胎,或更換鏈條、煞車系統、椅墊等。
走過80幾年歲月,老店雖不再獨領風騷,但堅守崗位的黃協成及喜歡群聚於此泡茶聊天的老農民,形成一幅飽含人情味的農村生活景像。
資料引用:自轉車店
打鐵店
打鐵店
地址:台南縣後壁鄉墨林村220-7號
電話:06-6623121
簡介:
打鐵店以前由龔松河先生經營(已故),從事打鐵工作乃是父親家業傳承。
退伍後即到菁寮開業從事打鐵十六年,現址後方有埤塘,因地勢低常淹水,改建屋舍,屋身前半段扔保持原竹筒屋牆面,後半段改切紅磚。打鐵用的機具裝備安裝皆 由老闆親自動手。
初期以農具"犁"為主,成品客戶除了鄰近聚落外也有遠從嘉義來此購買,其他農具亦搭配訂製。
明國93年龔松河先生往生,後繼無人,打鐵店目前歇業閒置,原生產工具及成品有些被偷竊或送人,店內有大型器具。
店長生平:父親是嘉義朴子人,打鐵技術傳承至祖父。當年祖父為了照顧年幼的六名子女,在朴子地區已打鐵為業餘七年。因為某件事而四處遷移,先是嘉義縣朴子輾轉到同縣鹿草鄉三角村,爾後又搬到台南縣柳營鄉,最後在新營安定下來。
龔松河結婚後不久把店遷移到菁寮現址繼續打鐵工作16年
資料引用:打鐵店
聖翔感想:
算是無緣吧!等到我知道有此之前,主人早已過世,
從此,打鐵舖都大門緊閉,就算我們好奇之中種種,
也不會開了,如今也再也看不到當年風采,就怪我們上的晚吧!
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用演的,再現當年,在回到那時,
重現打鐵舖的風采,再次可以到那天,讓所有人回味,但演的,能彌補嗎?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看到那一段歷史畫面,也很珍貴了。
義昌輾米廠
創店年代:1948年
電 話:(06)6621792
地 址:台南縣後壁鄉墨林村243號
東 家:梁乃文夫婦
民國39年左右梁乃文接手輾米廠,並恢復父親創立的「義昌」商型名號,取名為義昌輾米廠也開立發票,當時23歲年紀乃非常年輕的經營者,主要是代課加工的 方式以每100斤3元的工資賺代工費,由於梁乃文及妻子大方不計較的個性,來此輾米廠的客人絡繹不絕,梁家所經營的輾米廠生意是後壁鄉頗具規模的工廠。除 了輾米外也在輾米廠旁的空間做米粉、豆簽等產品(原經營者就有產品),當時也原聘或增聘了10多位員工幫忙,有菁寮當地的師傅也有白沙屯、新營等鄰近區域 的碾米、製麵師傅,生意達高峰十日以繼夜的工作,做米粉步驟繁瑣必須清晨2-3典籍開始工作,製作後拿到碾米場附近的空地晒乾,通常做米粉的師父都忙到近 上午10點才得休息,由於碾米場生意很好,無再多人力投入米粉豆簽的製作,因此停止生產。
資料引用:義昌輾米廠
電 話:(06)6621792
地 址:台南縣後壁鄉墨林村243號
東 家:梁乃文夫婦
資料引用:義昌輾米廠
墨林文物館
墨林村(菁寮)217號,殷獻政村長積極以文化資產保存幾經協調,終在公元2000年獲菁寮醫生~重仁診療所梁耀明先生的子嗣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墨林農村 文物館。內部蒐藏數百件診療所醫具,和當時梁醫師全家居住在此四合院的生活點滴的懷舊用具,及菁寮墨林聚落,早期藍染與藺草編織故鄉的農村文物。
墨林舊屬菁寮聚落,在2000年12月30日時成立了介紹社區種種自然與人文 風貌的「墨林農村文物展示館」。該建築物為日治時代有「菁寮醫生」之稱的梁耀明先生之故居,透過舊建築再利用的方式所打造出來的。 目前該文物館已典藏了近三百餘件由居民無償提供的各式傳統農具與生活用品,並特開展示早期醫療器材的「明美館」,來紀念捐贈者「梁耀明夫婦」。
資料引用:墨林文物館
和興冰果部
本店於1937年由黃漢津母親創立,黃母出生白沙屯富有人家,嫁到菁寮後興起經營副業的念頭,經與家人商量,決定開授冰菓店兼賣冷飲,後來由地2代黃漢津接手,至今店齡超過70年。
黃漢津接管家業後,十分用心於調整口味及開發新的產品品項,先是透過在糖廠任職的兩位長兄引薦,跟糖廠製冰師傅學習香蕉冰製法;後來又學會製作冰棒,而且 為了改良冰棒口味,常到外地的冰店試吃,當時每天大約可生產好幾千支冰棒,批給贩商或撲到附近雜貨店.校零售,戰後初期,一隻冰棒大約兩毛錢。
1956年他又到台南市[快來涼冰店]已繳費方式學會熬煮冬瓜茶與紅茶。早期作冬瓜茶與紅茶都以木柴當燃料,費數個鐘頭來燉煮,現今以用瓦斯爐代替。
目前冰店自製的產品有香蕉冰.冬瓜茶.紅茶及檸檬汁等,寫字同業處批來冰棒與冰塊販售。近年來遊客增多,加上媒體報導的效應,冰店的生意持續並穩定成長。
新源成布店
創店年代:約1920年帶末
電話:(06)6621-1826
地址:後壁鄉菁寮村56號
新源成布店為一間家傳三代的老舖,老闆娘 曾說過:「布匹 為古禮嫁妝之一,無論是男方送禮貨女方嫁妝箱中的配件,都可以在此選擇中意的布料式樣,及裁剪尺寸供做新衣新褲使用。」可見以前新源成在當地遇逢喜慶節日 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三十幾年前購買成衣褲類不如現在那麼方便廉價,通常只有婚慶、新春過年或者舊衣破損、縮水無法再穿才會去布莊店量製新衣褲的。而且會告 訴師傅尺寸量大一些,身材變胖或借給兄弟姊妹穿用。衣服的款式很多都是追尋當時電影明星流行穿著的花樣來裁縫訂製,以現在眼光來看土氣十足,卻充滿懷舊復 古風味。
布店位於北勢街口,店齡約有80年。
第3代負責人黃女士,昭和15年(1940)生,她表示最初是祖父在此購屋並賣刨冰與蚵爹,
後來增加布料買賣生意,由於從小在店裡玩耍,培養出對布料的敏銳度,所以就讀新營家職時,就一邊求學,一邊拹助家裡管理布店生意,大約在1963年正式接掌。
黃媽媽說,以前的人習慣到布莊買布再請栽縫師縫製新衣,親友間若逢送禮的時機,
也喜歡以布料做為城贈禮,加上傳統婚嫁習常以布匹當做嫁妝,因此早期生意相當興隆。
約1980年以後,布店的生意最好,當時的款式與花色十分多樣,客人除了來自本地以外,
還有遠自鄰近村压而來的。為了提供周全的服務,顧客買完布後,尚有烖縫師傳為客人
現場量身訂做新衣,讓客人一次滿足需求,不必再跑一 趟栽縫店。
隨時代更,菁寮青壯年人口外流、成衣市場崛起,加上現代人都買現成流行服飾,
鮮有再栽布做新衣的,布店盛況不復見,後來就售棉被、毛巾、塑膠帶等。
農場觀光熱潮之後,老店舖積極尋求轉型,增加兒童玩具,古早味枝仔冰及紀念品等商品
的販售,布料方面也做了改變,因復古風盛行,主推阿嬤的「花仔布」系列,讓許多城市
來的遊客驚不豔己。以傳統花布栽製而成的阿嬤「花仔布」創意抱枕、枕頭巾、被單、門
簾或桌巾,具獨特風格,使這系列的布料產品深受顧客喜愛,連「第一夫人周美青」
也曾來光顧喔。
電話:(06)6621-1826
地址:後壁鄉菁寮村56號
抱枕很漂亮
新源成布店為一間家傳三代的老舖,老闆娘 曾說過:「布匹 為古禮嫁妝之一,無論是男方送禮貨女方嫁妝箱中的配件,都可以在此選擇中意的布料式樣,及裁剪尺寸供做新衣新褲使用。」可見以前新源成在當地遇逢喜慶節日 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三十幾年前購買成衣褲類不如現在那麼方便廉價,通常只有婚慶、新春過年或者舊衣破損、縮水無法再穿才會去布莊店量製新衣褲的。而且會告 訴師傅尺寸量大一些,身材變胖或借給兄弟姊妹穿用。衣服的款式很多都是追尋當時電影明星流行穿著的花樣來裁縫訂製,以現在眼光來看土氣十足,卻充滿懷舊復 古風味。
布店位於北勢街口,店齡約有80年。
第3代負責人黃女士,昭和15年(1940)生,她表示最初是祖父在此購屋並賣刨冰與蚵爹,
後來增加布料買賣生意,由於從小在店裡玩耍,培養出對布料的敏銳度,所以就讀新營家職時,就一邊求學,一邊拹助家裡管理布店生意,大約在1963年正式接掌。
黃媽媽說,以前的人習慣到布莊買布再請栽縫師縫製新衣,親友間若逢送禮的時機,
也喜歡以布料做為城贈禮,加上傳統婚嫁習常以布匹當做嫁妝,因此早期生意相當興隆。
約1980年以後,布店的生意最好,當時的款式與花色十分多樣,客人除了來自本地以外,
還有遠自鄰近村压而來的。為了提供周全的服務,顧客買完布後,尚有烖縫師傳為客人
現場量身訂做新衣,讓客人一次滿足需求,不必再跑一 趟栽縫店。
隨時代更,菁寮青壯年人口外流、成衣市場崛起,加上現代人都買現成流行服飾,
鮮有再栽布做新衣的,布店盛況不復見,後來就售棉被、毛巾、塑膠帶等。
農場觀光熱潮之後,老店舖積極尋求轉型,增加兒童玩具,古早味枝仔冰及紀念品等商品
的販售,布料方面也做了改變,因復古風盛行,主推阿嬤的「花仔布」系列,讓許多城市
來的遊客驚不豔己。以傳統花布栽製而成的阿嬤「花仔布」創意抱枕、枕頭巾、被單、門
簾或桌巾,具獨特風格,使這系列的布料產品深受顧客喜愛,連「第一夫人周美青」
也曾來光顧喔。
建成鉛桶店
創店年代:1958年
電 話:6621123
地 址:台南縣後壁鄉墨林村323-4
東 家:廖 李 雪
台南縣菁寮聚落活化與再生計畫正是希望藉由生活博物館的理念來保存與活化傳統手工技藝,這次的「生活環境博物館經理人工作坊」,選定菁寮在地的隆泰棉被店、新美西服店、建成鉛桶店、瑞榮鐘錶店等四家老店為實作案例,這四家店代表著老店面臨各個不同的問題,號召有志之士共聚一堂深入觀察、討論
。
新營社區大學主任張文彬指出,初步選定在地的隆泰棉被店、新美西服店、建成鉛桶店、瑞榮鐘錶店等4家老店為實作案例。建成鉛桶店由廖李雪經營,因塑膠製品普遍,生意大不如前,目前以維修居多,有意願朝DIY教學方向經營。
菁寮文化資產豐富,到菁寮一定要造訪「崑濱伯」的豐昌商店、「煌明伯」經營超過半世紀的傳統手工-隆泰棉被店,周圍還有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老店,如瑞榮鐘表店、建成鉛桶店、新美西服店、打鐵店、進成自轉車店。
傳統老舊的屋瓦顯現出歷史的痕跡老街房舍中古老文化的蹤跡門旁的祈福深鎖中的古老大門菁寮,菁寮老街有傳統手工的棉被店、鐘錶店、餅店、冰店、西裝店、自轉車店、打鐵店、鉛桶店、沖印店、碾米店、麵線店、理髮店、台客袋、醬油工廠等老店。
資料引用: 建成鉛桶店
電 話:6621123
地 址:台南縣後壁鄉墨林村323-4
東 家:廖 李 雪
台南縣菁寮聚落活化與再生計畫正是希望藉由生活博物館的理念來保
新營社區大學主任張文彬指出,初步選定在地的隆泰棉被店、新美西
菁寮文化資產豐富,到菁寮一定要造訪「崑濱伯」的豐昌商店、「煌
傳統老舊的屋瓦顯現出歷史的痕跡老街房舍中古老文化的蹤跡門旁的
資料引用: 建成鉛桶店
兩美理髮店
地 址: 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51號
電 話: (06)662-1818
東 家: 許正義先生
介紹:
在無米樂的故鄉菁寮有一間兩美理髮店,創立於民國二十七年,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理髮店的老闆許正義先生,傳承他的外公與父親從事理髮工作,可以說是理髮世家。
在日據時代,為了開理髮店,都有嚴格的規定。許先生拿出一本父親在日據時代,在民雄就讀理髮學校的理髮衛生教科書,據了解是台灣僅存的一本。教科書從生理解剖學、頭部構造到各種消毒方法,內容詳細。兩美理髮店最有名的就是「手工耳扒」,一枝售價卅元的耳扒,製作過程並不簡單,得從整隻桂竹削成一枝枝的小竹子開始。耳扒上的鵝毛,是取鵝屁股上的一小撮毛,由於經過挑選,一隻鵝才可能做一枝耳扒。在竹子上綁小小一撮的鵝絨毛並不簡單,這是許先生獨門家傳的功 夫,綁好後,就要將鵝毛消毒,再來是用吹風機將鵝毛吹的蓬鬆,最後就是一支支好用而舒服的耳挖子。
資料引用:兩美理髮店
電 話: (06)662-1818
東 家: 許正義先生
介紹:
在無米樂的故鄉菁寮有一間兩美理髮店,創立於民國二十七年,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理髮店的老闆許正義先生,傳承他的外公與父親從事理髮工作,可以說是理髮世家。
在日據時代,為了開理髮店,都有嚴格的規定。許先生拿出一本父親在日據時代,在民雄就讀理髮學校的理髮衛生教科書,據了解是台灣僅存的一本。教科書從生理解剖學、頭部構造到各種消毒方法,內容詳細。兩美理髮店最有名的就是「手工耳扒」,一枝售價卅元的耳扒,製作過程並不簡單,得從整隻桂竹削成一枝枝的小竹子開始。耳扒上的鵝毛,是取鵝屁股上的一小撮毛,由於經過挑選,一隻鵝才可能做一枝耳扒。在竹子上綁小小一撮的鵝絨毛並不簡單,這是許先生獨門家傳的功 夫,綁好後,就要將鵝毛消毒,再來是用吹風機將鵝毛吹的蓬鬆,最後就是一支支好用而舒服的耳挖子。
資料引用:兩美理髮店
豐昌商行
創店年代:1929年
電 話:6621-442
地 址: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52號
東 家:黃崑濱
二00六年全國冠軍米王揭曉,全名黃崑濱的崑濱伯代表台南縣後壁鄉稻農參賽,首度以「台農七十一號」(益全香米)稻米品種打敗池上米,以七十八歲的高 齡拿下「米王」寶座。崑濱伯忍不住親吻主辦單位設計的金色稻穀,以台語向在場的人說:「種稻五十年,這次要感謝『天公伯』的配合,真的是『七分靠天公、三 分靠打拚』。」他還感謝農業改良場的幫忙,讓大家種的稻米可以提高品質,價格賣好一點。
崑濱伯的勝出,一點也不僥倖。冠軍米比賽是由各鄉鎮先舉行初賽,選出的冠軍再一同角逐全國冠軍米王,總計這次有三十五個鄉鎮參加。與賽者必須繳交一千三百 公斤的米,從中取二十公斤參賽和競賣。評比項目包括外觀和食味,比較香味、口感、黏彈性及蛋白質含量。評審表示,崑濱伯的米飯Q又香,口感也很甘甜。
資料引用:豐昌商行
電 話:6621-442
地 址:台南縣後壁鄉菁寮村52號
東 家:黃崑濱
二00六年全國冠軍米王揭曉,全名黃崑濱的崑濱伯代表台南縣後壁鄉稻農參賽,首度以「台農七十一號」(益全香米)稻米品種打敗池上米,以七十八歲的高 齡拿下「米王」寶座。崑濱伯忍不住親吻主辦單位設計的金色稻穀,以台語向在場的人說:「種稻五十年,這次要感謝『天公伯』的配合,真的是『七分靠天公、三 分靠打拚』。」他還感謝農業改良場的幫忙,讓大家種的稻米可以提高品質,價格賣好一點。
崑濱伯的勝出,一點也不僥倖。冠軍米比賽是由各鄉鎮先舉行初賽,選出的冠軍再一同角逐全國冠軍米王,總計這次有三十五個鄉鎮參加。與賽者必須繳交一千三百 公斤的米,從中取二十公斤參賽和競賣。評比項目包括外觀和食味,比較香味、口感、黏彈性及蛋白質含量。評審表示,崑濱伯的米飯Q又香,口感也很甘甜。
資料引用:豐昌商行
新美西服店
地 址:台南縣後壁鄉墨林村50號
東 家:周丁卯
電 話:〈06〉6621─456
新美西服店由周丁卯經營,目前仍採預訂,且只1964年,周丁卯甫由軍中退伍,便創立了這家店。
在農業時代,務農是既辛苦、收入又低的行業,所以父母通常在孩子10來歲時,就讓他們去拜師學藝,期望他們求得謀生技能,將來有比較好的收入。30年次的周丁卯便是在這裡背景下於15歲時經同學引薦到高雄的西服店學藝,他專攻男裝,經歷3年4個月的學徒生涯後球得一技之長。因為他的師父曾拜日本人為師,因此周丁卯也可以說是師承了日本系統,養成嚴謹、作工細緻的做事態度,以「每件衣服,務必使客人穿起來貼身、舒適」的標準來自我要求。
家鄉在白沙屯的周丁卯,23歲退伍後即將返回菁寮買下現址並進行改建,在另租屋作為店面即正式營業了。起初生意很清淡,收入僅夠維持家庭基本開銷,因為那時鄉村居民普遍物質條件不豐,生活上只求溫飽,哪還有多餘的潛能講求穿著服飾。但是6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農村裡的年輕人都到外地的工廠上班,收入比種田的多,穿西裝的人愈來愈多,這時店面重建工程剛好也已完成,生意變得很好,一直持續到70年代都是如此。當年店內另有7名學徒兼師傅幫忙,周丁卯親自接待客人及打板,再交由店內師傅去裁切與缝製。
資料引用:新美西服店
東 家:周丁卯
電 話:〈06〉6621─456
新美西服店由周丁卯經營,目前仍採預訂,且只1964年,周丁卯甫由軍中退伍,便創立了這家店。
在農業時代,務農是既辛苦、收入又低的行業,所以父母通常在孩子10來歲時,就讓他們去拜師學藝,期望他們求得謀生技能,將來有比較好的收入。30年次的周丁卯便是在這裡背景下於15歲時經同學引薦到高雄的西服店學藝,他專攻男裝,經歷3年4個月的學徒生涯後球得一技之長。因為他的師父曾拜日本人為師,因此周丁卯也可以說是師承了日本系統,養成嚴謹、作工細緻的做事態度,以「每件衣服,務必使客人穿起來貼身、舒適」的標準來自我要求。
家鄉在白沙屯的周丁卯,23歲退伍後即將返回菁寮買下現址並進行改建,在另租屋作為店面即正式營業了。起初生意很清淡,收入僅夠維持家庭基本開銷,因為那時鄉村居民普遍物質條件不豐,生活上只求溫飽,哪還有多餘的潛能講求穿著服飾。但是60年代以後,台灣經濟起飛,農村裡的年輕人都到外地的工廠上班,收入比種田的多,穿西裝的人愈來愈多,這時店面重建工程剛好也已完成,生意變得很好,一直持續到70年代都是如此。當年店內另有7名學徒兼師傅幫忙,周丁卯親自接待客人及打板,再交由店內師傅去裁切與缝製。
資料引用:新美西服店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記錄片
第一天
我來教會,看到很多人來到教會上課,有30幾個人
來到教會,9點30半再上課老師就說:他要放他小時候的影片
放給大家看都很吵了,看完了老師說:很好看嗎?
他們就說:不好看,
老師看到我有些人很安靜,所以大家都在外面休息
10分鐘,老師說:下午分組牧師證在分組當中,
我來教會,看到很多人來到教會上課,有30幾個人
來到教會,9點30半再上課老師就說:他要放他小時候的影片
放給大家看都很吵了,看完了老師說:很好看嗎?
他們就說:不好看,
老師看到我有些人很安靜,所以大家都在外面休息
10分鐘,老師說:下午分組牧師證在分組當中,
戶外教學
星期一到學校時,我看到我班很多人在教室聊天,我也跑過去
跟他們聊天,可是這時教官進來說:「一、二年級要去戶外教學」,
我班就走出去要到草場集合,那時,我看旁邊都是二年級,心想我是不
是找錯地方,這時老師說:「今天要去台北戶外教學的,共有14台遊覽車
訂閱:
文章 (Atom)